2024年9月启运操盘,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确定为广州的核心功能。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创新”置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首位,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广州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同时也是整个华南生产制造业的最主要产业链总部基地和供应链中心。
作为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创新产业的空间载体,村镇工业集聚区的更新改造对于保障全市产业空间供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村镇工业集聚区的蝶变
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总体要求,助力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市级顶层设计引领-区级结合实际细化-个案加速实施落地”三个层级,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探索,破解村镇工业集聚区土地资源紧张与产业升级发展瓶颈,力促村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
全市统筹,顶层设计把控更新方向
规划引领,合理引导更新改造有序开展
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城市发展战略,促进蓝图型规划向实施型规划转变,将规划做到大地上。高质量编制《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有利于城市结构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宜居环境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为导向,精准把脉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提出总体目标、实施策略和路径,分区分策分步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实现广州村镇工业集聚区土地更集约、房子更漂亮、环境更整洁、生活更富裕四个“更”的总体目标。
广州市城市更新落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实施策略图
资源倾斜,有力保障优质产业发展空间
聚力打造重点产业发展载体,出台《广州市支持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的土地规划管理若干措施(试行)》,从完善历史用地手续、用地指标和规模支持、提高改造主体积极性、提升改造动力、提高产业用地配套设施比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实施连片改造、鼓励企业参与改造、支持产权分割等九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并且项目需做好产业规划,引入重点企业,支撑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才有可能被选入试点,保障政策优惠用到实处。
出台指引,协助项目推进快速落地
为减少改造项目在实操过程中的堵点,编制《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指引》,明确了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项目的全流程工作要求,统筹指导前期策划、单元详细规划、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建设四大环节。
在此基础上启运操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进一步联合相关部门为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提供靠前指导服务,全流程、全方位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区一策,政策创新适应本地实际
广州积极探索差异化政策支持
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实行“一区一策”
允许各区根据自身区位条件
产业基础和权属特点
探索出因地制宜
符合本区情况的更新改造路子
目前
花都区已先行先试形成较好成效
作出了率先示范
市级出台专门支持政策
广州市专门出台《支持花都区以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为抓手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市级试点项目支持政策的基础上,针对花都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包括简化试点遴选程序、降低试点面积要求、放宽分割登记条件等激励措施,赋予该区更大自主权。这种精准施策的做法,既考虑了全市统筹需要,又尊重了区域实际情况,为花都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注入了强劲动力。
区级积极细化实施细则启运操盘
花都区主动制定全市首个区级工改“1+N”政策体系。
其中,“1”是《关于全面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工作方案》,作为全区工改的纲领性文件,建立了涵盖空间规划、园区建设、支持保障、审批服务、执法等维度的政策体系,解决村镇工业集聚区土地整备、利益协调等难题;
“N”是支持促进工改的政策细则和措施,从空间规划、土地整备、财税金融、园区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为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提供政策保障。
“1+N”政策有效解决成本高、资金缺、周期长、拆迁难、招商难的问题,推动全区18个村集体改造意愿强的“工改”项目落地实施,合计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狮岭镇时尚智造产业园(一期)等13个项目已动工,8个项目已纳统,纳统金额合计约7.5亿元。
个案示范,以点带面打造品质园区
2022年以来,广州先后遴选印发三批共27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总用地面积合计约780公顷。项目实施后可提供约194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150亿元,贡献税收约54亿元,重点引进人工智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都市时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区合力按照“化零为整、成片连片、产业集聚、特色鲜明”思路,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村镇工业集聚区全面升级提质,形成示范效应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市区联动、全程领办
增城区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紧邻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穗莞深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上,定位为现代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造示范基地。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47万平方米,已全面开工建设,已建成厂房面积约48万平方米,预计可引入企业超250家,达产后年产值约83亿元、年税收约3.3亿元。
面对项目筹建过程中的错综复杂的各类事项,增城区将项目纳入全生命周期筹建服务范畴,深化高效办成项目筹建“一件事”改革,创新推出10条优化措施,围绕打通土地出让、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堵点慢点,精准服务产业项目筹建的多场景需要,为企业减时间省成本。
增城区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效果图
该项目从策划到土地出让和企业摘牌全程不超过8个月,成为全市用地报批最快、首个挂牌供地、动工实施建设的同类项目。“市区联动、全程领办”服务机制的建立,创造了项目审批“广州速度”,树立了政府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标杆。
储改结合、国企做地
花都区岐山村村镇工业集聚区作为花都区智能制造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围绕新能源汽车、储能、液氮、电子信息等重要产业集群加快项目招商,已成功招引“未来独角兽”蓝海机器人等优质企业。
项目一二期规划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蓝海机器人地块、韩科地块等已完成局部封顶,达产后年产值约43亿元,年税收约3.7亿元。
该项目是首个探索运用国企做地模式改造、首个未来独角兽企业落户、首批花都区“极先锋”攻坚的项目。项目创新“储改结合”的土地利用路径,探索“做地+做地与留用地开发”的创新组合应用。
其中做地地块由做地企业负责拆除上盖物平整后交由土地储备机构公开出让,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做地与留用地开发地块创新储改结合模式,一部分由做地企业拆平后交由土地储备机构公开出让,一部分由村集体引入项目合作企业承担范围内的留用地开发;另有部分地块结合整体园区建设情况远期实施。
分期腾挪、工业上楼
西塱村村镇工业集聚区作为荔湾区东沙产业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个由集体经济联社自筹资金实施自主改造的项目。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可引入智能制造企业及科技型、研发类企业超60家,达产后年产值约28亿元、年税收约1.2亿元。
项目深度摸查现有产业基础及片区现状企业诉求,通过招商前置,对拟入驻企业及行业相关企业的需求情况进行梳理。通过合理规划,打造项目首开区并和后续二期实施有序衔接,保障片区内优质企业不流失,避免现有产业“一退了之”。
同时,以需定量适配产业空间载体推进“工业上楼”,以“广佛现代都市工业示范园区”为目标定位,充分研判都市工业企业适配“工业上楼”的技术条件,明确载体面积、层高、荷载等相关要求,精准定制产业空间载体,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集“科创研发+生产智造+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实现“寸土变寸金”。
广州村镇工业集聚区正在从“小、散、乱”转变为“大、整、优”,从“三来一补”的低端产业承载地转变为支撑构建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创新为引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蝶变,未来可期!
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启运操盘
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